媒体聚焦
央视网消息:“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十八洞村考察调研时强调。在这里,总书记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科技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抓手。由中国科学院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发起的“科技扶贫行动”,瞄准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具体需求,通过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要素对接、创业扶贫、教学培训、科普惠农等行动,探索贫困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让科技深深扎根于扶贫路上。
2016年10月20日,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记者行来到湖南省花垣县,这里有着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在国家重点扶贫县(市)建立的8个产业化示范基地之一。记者们先后参观了猕猴桃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参与了猕猴桃冬季管理配需培训,深入了解、采访了十八洞村发展猕猴桃产业的源起及目前发展情况。
猕猴桃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
据十八洞村支书龚海华介绍,十八洞村共有4个自然寨,225户,939人,人均耕地仅为0.83亩,且耕地以山地为主,比较分散。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跳出村里发展猕猴桃产业,成为十八洞村扶贫模式的全新尝试。
选择猕猴桃产业并与武汉植物园合作并非一蹴而就,是十八洞村数十次各地实地调研后的慎重选择。目前,十八洞村以股份合作扶贫的新模式,发展了猕猴桃产业1000亩,其中在十八洞村境内流转100亩土地建设精品猕猴桃示范基地;跳出十八洞在道二乡的花垣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流转900亩土地,建成十八洞村猕猴桃辐射基地,农户以入股的方式受益。
粗放的脱贫方式导致脱贫后返贫是掣肘十八洞村发展的一大难题,“以前也有扶贫工作组进过村,想为十八洞村搞一个好的产业,当时是发展养殖业,为老百姓发放了,猪、鸡鸭、鸽子等家禽,产业在工作队在的时候还不错,但工作队走后,产业也就随着工作队离开了。”龚海华说。
现在,十八洞村着力精准扶贫,不管是搞项目还是做产业都是突出“精”“准”二字,由大水灌溉到滴灌式发展,以村民为主体,让村民投入到猕猴桃产业中来,既要输血,也要造血,激发老百姓的内生动力。
“所以我们这次猕猴桃的产业,是要老百姓不管贫困户也好,非贫困户也好,都要出一部分钱,贫困户为每人100元,非贫困户为每人50元,出了钱,老百姓就会真正关注这个产业,就会有归属感,觉得这是自己的产业。”
猕猴桃产业受益时间长,至少是30年,虽然前三年老百姓看不到产业的直接收益,但之后每年都将不断地、持续地收益,对老百姓来说,是个常富久富的产业。十八洞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施金通告诉记者,保守估计,猕猴桃产业将在2019年为十八洞村村民人均增加收入5000元。
前景广阔,但如何保证这个常富久富的产业三年后能够真正为当地百姓带来收益呢?答案是科技。以武汉植物园作为技术依托,十八洞村主要经营——“金梅黄心猕猴桃”,这是2002年采用M3(金艳)与中华红肉猕猴桃雄株杂交,经过10年的子代鉴定和区域试验选育而来,不论是从口感、耐储藏性和产量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自示范园建立至今,武汉植物园科研团队及时跟进并提供规模化生产的核心技术研究与技术指导。目前,团队已跟踪研发了诸如:少劳力栽培、不同种植栽培架式、采后储藏保鲜等配套技术,建立了果实采收标准和质量分级标准,用科技为猕猴桃产业上了“保险”,用专业的培训与指导为村民吃上“定心丸”。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钟彩虹为村民进行技术指导
通过三十余年的积累和探索,武汉植物园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猕猴桃资源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建成了猕猴桃物种资源最丰富、种质和育种资源超千份的世界最大的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在猕猴桃分类学研究、野生资源评价及利用、杂交育种等领域是世界公认的研究中心。通过专利品种授权种植,武汉植物园已与10多个合作企业形成法律契约关系,使新品种和新技术从实验室走进企业、走向市场。
站在高处环望猕猴桃示范基地,株株猕猴桃已经上架,生机盎然,在科技的助力下十八洞村已然走上脱贫致富的快车道,在精准扶贫中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一道探寻着“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