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持续加强病毒溯源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9文章来源:【放大 缩小】
——五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月2日重要讲话精神 |
新冠病毒到底从哪里来?是疫情发生后所有人的追问。集中科研力量寻找病毒源头一直是科学家们的重要攻关方向。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要统筹病毒溯源及其传播途径研究,利用病毒蛋白和不同受体的结合特征,评估可疑动物作为中间宿主的可能性。
病毒溯源是研究病毒人际传播规律和演化历史,搞清楚病毒从天然宿主到中间宿主,再到人类世界的完整链条,是疫情防治的核心科研攻关环节。其目的在于找到传播源头,摸清病毒初始传播途径、突变规律和潜在风险,采取更有针对性、更加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从另一个维度上看,只有弄明白了源头,才能阻止疫情卷土重来,同时也防止一些新的病毒传染到人从而引发疾病。
回顾历史,人类与传染病斗争中取得的一些重大胜利都与找到并控制自然界中的病毒源头密切相关。例如,当人们发现老鼠身上的跳蚤是传播鼠疫病菌的,这种曾肆虐一时的疫病才得到控制。
当前,科学家们亟须弄清楚新冠病毒来源,并由此探索更高效、精准的筛选方法,建立更开放、可共享的病原体数据库。做好这些工作不仅对当前疫情防控意义重大、对未来的传染病防治,甚至国家生物安全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寻找病毒源头的过程中,科学家们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进行序列比对,搜索数据库寻找同源性。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从海量信息中找线索,繁重且具有不确定性。要提高效率,就必须创新思路、多学科合作,将新兴技术与传统研究方式相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科学家在寻找病毒源头和传播途径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蝙蝠、果子狸、蛇、穿山甲都被认为是可能的源头或是中间宿主。但截至目前,这些研究都未能形成完整清晰的证据链。在下一步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流行病学和溯源调查,搞清楚病源从哪里来、向哪里去,提高精准度和筛查效率。
在现有的研究中,流行病学的基础性调研工作,比如最早一批病患之间的关系、其与人和动物的接触史等非常细致的问题尚未完全清楚,给后续的溯源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但病毒溯源本就是一项长期的研究,需要持续探索、坚持不懈。可以想见,新冠病毒溯源还将持续较长时间,研究和结果会越来越多,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之后,道理越辩越明,真相就会越来越近。
病毒溯源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长远来看,如何改变疫情发生后临危受命、大海捞针的溯源方式是关键性的问题。不少业内专家提出,对病原体的寻找、积累等研究应该是持续而广泛的。如果科学家们日常研究中获得的病原体信息能有效积累下来,在不同机构、平台中实现共享,建立和完善我国病原体数据库及直报系统,当新病毒出现时,我们就有可能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更快实现病毒溯源。如此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真正防患于未然。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20-03-09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