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初创企业的科技战“疫”
发布时间:2020-02-28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放大 缩小】
此次疫情之后,将加速中国企业向着更先进的现代制造领域迈进。尤其是一些大量依赖人工劳动力的企业,会抛弃落后产能,升级制造设备,向现代制造业转型。
日前,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告诉《中国科学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科技产品将更多地深入我们的生活,未来人工智能、光电传感、生物医药等科技企业也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在这次疫情中,纳米技术、物联网技术、红外测温、人工智能……一大批高科技正在战“疫”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战“疫”中,许多初创企业已经开始行动。
口罩里的科技含量
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口罩在吹响战斗号角之时就成了重要的战略物资。
1月,正在出差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以下简称纳米能源所)所长王中林密切关注疫情,并在第一时间指示研究所与孵化企业——北京中科纳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纳清),立即向武汉捐助1万只摩擦电防护口罩。
接到消息后,中科纳清总经理刘建清紧急召回部分已经在返乡路上的员工,加班加点生产,在两天之内完成驰援武汉疫区的1万只新型口罩的生产任务,于1月23日紧急向湖北省疾控中心派送。中科纳清也成为全国首批支援武汉疫区的单位之一。
据了解,中科纳清是纳米能源所以摩擦电空气净化技术孵化的高科技公司,主要产品之一就是摩擦电纳米防护口罩,该产品是纳米能源所自主研发的摩擦纳米发电机技术的系列衍生产品之一。
刘建清向《中国科学报》介绍道:“摩擦电纳米防护口罩在使用材质中添加摩擦电纳米材料,通过摩擦增加表面静电荷以增强静电吸附及杀灭细菌的作用,防护效果A级。”
2月下旬,纳米能源所和中科纳清还向中科院湖北分院等院属机构支援口罩等防疫物资,帮助兄弟单位抗疫。
“这场疫情也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实现口罩材料的抗菌性及废弃口罩的可降解,避免废弃口罩处理不到位造成的环境污染。”刘建清表示,未来他们还会增加医用口罩的生产和销售。
面对疫情,新松公司也快速响应,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医用口罩智能生产线的技术攻关。该项目负责人、新松特种机器人事业部副总工程师赵健告诉《中国科学报》:“新松公司2月初确定由上海新松研发医用外科口罩生产线(平面片状口罩),由沈阳新松特种机器人事业部研发医用防护口罩生产线(折叠式N95)。”
在这两类生产线中,一类是着重解决口罩大量缺货的问题,一类是解决较高防护水平口罩的生产问题。赵健透露,两类生产线每分钟可分别生产口罩100只(平面片状口罩)和45只(折叠式N95)。
目前,新松公司已收到智能口罩生产线订单近百套,首批数十条生产线已具备生产能力,即将批量下线,将有效缓解社会各界对于不同口罩型号的迫切需求。
小芯片解决大问题
近日,我国提出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9年,北京宏诚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诚创新)研发推出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综合管控平台”已经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菌(毒)种保藏中心得到应用,为其提供智能化、自动化、可视化的菌(毒)种全流程安全监控管理。
宏诚创新的创业团队主要来自清华大学和中科院,公司副总经理韩思淼告诉《中国科学报》,“智慧血液全程安全监控管理平台”先后在解放军采供血中心、原陆军总医院、安徽省血液中心等单位部署应用。“我们的产品从疫情开始的那一刻就投入了抗‘疫’的战斗中。”
随着疫情的发展,宏诚创新再次组织团队攻关,向火神山医院捐赠了“医盘点——非接触式快速盘点系统”。韩思淼说:“该系统以物联网芯片技术为核心,融合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赋予每个目标体惟一的芯片身份标识,真正做到‘一物一码’,解决了医院科室平时盘点样本、血液、试剂、设备时效率低、易出错、易交叉感染、责任不清等问题。
在战“疫”一线,“医盘点”可以帮上大忙。韩思淼介绍说,一线工作人员将带有宏诚物联网芯片的标签贴于目标体的表面,即可实现复杂环境下对血液、试剂、检测样本、病原微生物菌毒种、设备等物品的非接触、大批量、高速率的实物盘点,可广泛应用于医院输血科、检验科、临床科室、后勤及采购科。
韩思淼解释道,“医盘点——非接触式快速盘点系统”是“病原微生物菌(毒)种综合管控平台”“智慧血液全程安全监控管理平台”中一个可独立部署的子系统。他说,以上两个系统已经在落地单位获得了“实战检验”,并持续工作在抗‘疫’和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第一线,得到了使用单位的好评,客户数量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目前,宏诚创新捐赠火神山医院的“医盘点”系统即将抵达并投入使用。韩思淼说:“面对疫情,很多同行都加入了抗‘疫’大军,希望我们能为战‘疫’尽一份绵薄之力。”
人工智能保驾护航
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
“医院门诊停诊,就诊、复诊该怎么办?”“疫情之下,怎么去医院取药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9年年底上线了“智慧好医院”App,对于在此次疫情期间分流患者、筛查轻症、减少患者赴医过程中的交叉感染风险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2月3日—2月13日,“智慧好医院”App已累计为患者提供视频问诊6993次,在线咨询6000余次,其中发热免费咨询3456次、儿童发热免费咨询511次,同时还提供了很多科普疾病防控知识,有效缓解了疫情期间患者的焦虑情绪。另外,通过“智慧好医院”App,医院为患者送药到家12712次,平均每天寄送的药品订单超过1000人次。
援鄂医疗队队长、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施秉银此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借助“智慧好医院”App,我们将药品通过快递安全及时地送到了全国各地的患者手中,有效解决了复诊患者问诊和用药的问题。
有业内人士预测称,此次疫情之后,将加速中国企业向着更先进的现代制造领域迈进。尤其是一些大量依赖人工劳动力的企业,会抛弃落后产能,升级制造设备,向现代制造业转型。
中科慧远视觉技术(洛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慧远)孵化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其核心技术产品AOI(自动光学检测)智能检测设备就是为了破解国内工业外观检测难题而诞生的。
记者获悉,中科慧远AOI智能检测系列设备已经在手机玻璃盖板检测领域应用。中科慧远总经理张武杰告诉《中国科学报》:“疫情期间,手机厂商面临复工难、招工难等一系列问题,我们的设备可以替代人工保障生产,工作效率是人工检测的21倍以上。”
此外,中科慧远还结合自身在人工智能算法、光学设计、精密微装配技术、高水平机械设计制造等多领域的技术与实力特点,开发了“全自动红外人体测温系统”。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系统实现了对“远距离、大范围”场景的精准温度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