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疫守城尽一己之力 勇上一线争一分一秒
——记中科院武汉病毒所2019新冠肺炎病原学检测团队
发布时间:2020-02-17文章来源:武汉病毒研究所【放大 缩小】
2020年农历春节,因武汉市众多疑似患者需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进行确诊,经武汉市有关部门紧急批准,一条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流水线”在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以下简称“病毒所”)郑店园区诞生。几个来自不同部门和学科组的技术人员联合,临时组成2019新冠肺炎病原学检测团队,只为快一点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帮助更多病患确诊。
与病毒所其他正在进行科研攻关的研究人员有些不同,这支病原学检测团队每天要完成大量患者样本检测,并要将结果及时汇报给武汉市各区的疾控中心,为武汉市送样的各家医院确诊2019新冠肺炎提供技术支撑。
他们中,有科学家,有实验技术人员,有做实验出身的期刊编辑,也有在学研究生。
扎根武汉
大年三十,病毒所在接到任务后,紧急成立由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副主任危宏平牵头的2019新冠肺炎病原学检测团队。当天晚上,危宏平带领其学科组实验员熊进和王诺通宵工作,梳理了检测流程以及相应的生物安全注意事项,对PCR仪器和各种设备进行检查,并做好了各类耗材的准备。正月初一(1月25日),首批196份样本由江夏区疾控中心送达郑店园区,检测工作全面展开。由于样本需要首先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内进行处理,大大限制了检测效率,而危宏平团队成员较少,不能满足这么大量的样本检测需求。当天晚上,经研究所批准,多位在汉的青年科技人员积极响应研究所号召,在危宏平的带领下,投入到检测工作中。“疫情发展迅速,我们想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让患者尽早知道检测结果。”一时间,团队成员从仅有的几位增加到近二十位。2019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要经过几道工序:接收样本、灭活样本、提取核酸并PCR扩增、查看结果和信息上报。为保证人员信息和检测结果准确,团队成员在拿到样本后要先登记信息,再做检测。
工作人员在P2实验室进行样本咽试子核酸提取
原本病毒所郑店园区安排一间实验室处理样本,每天处理的样本量不超过200份。但面对逐渐增加的样本量和严格的时间要求,为了加快速度,团队连续作战。大家往往顾不上吃饭,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内工作有时长达5、6个小时,经常工作到凌晨2、3点,而早上还要早起汇总结果,核对病人信息后准时上报。当天下午两点前收到的样本,当晚必须出结果。
疾控中心运送检测样本到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
目前,检测团队每天要处理的样本多达五六百份,为确保安全,检测工作主要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以下简称“P2实验室”)和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以下简称“P3实验室”)中进行。
病毒所高级实验师黄弋说,“如果是在P3实验室,检测人员按照P3实验室的防护要求进行操作,打开样本后需要分装、做灭活处理,然后再提取核酸去做扩增。如果在P2实验室,打开样本前就要先灭活再处理。”
在工作中,熊进反复强调:“我的责任是在确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做好实验检测。”处理好上一批样本、等待扩增结果时,他和同事来不及停歇,还要继续处理下一批样本。
工作人员在核酸检测加样室开展工作
目前,检测团队有近20人轮值,包括黄弋、陈建军、张勇、张晓玮、张娥娟、冉勇、杨琪、张海伟、杜安娜、闵娟等具有P3和P2实验室工作经验的科技人员。最初两天,团队成员连轴转,从P3出来后再进P2,在实验室内一待就是好几个钟头;高级工程师高丁和青年研究员门冬得知消息后,克服交通管制的困难,连夜开车赶回病毒所,确认身体无恙后一头扎进实验室。
检测团队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陈建军回忆:“刚开始我们不知道团队里有多少党员,后来所里的同事给我一看名单,发现大家基本都是,每个人在工作中都非常积极踊跃,党员在其中切实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真心投入,满腔热血,一心奉献。”
聂东波是病毒所期刊《中国病毒学》编辑,2005年入党的她,操起早年做实验的老本行,义无反顾地参加检测工作;病毒所工程师饶桂波和妻子博士后孟菲都是党员,两人在P2实验室共同奋战;2020年是熊进作为党员的第10年,今年头一个月,他先参与病毒所核酸检测试剂盒研发,之后又加入检测团队,一天都没休息过……
“很多病人都很关切自己的检测结果。我们做2019新冠肺炎病原学检测,只能说是为他们做一点小小的贡献,更多还是看科研人员,希望他们找到更简单的筛查方法和更有效的治疗药物。”熊进说。
在疫情初期,病毒所就在组织开展科技攻关。研究所里还有很多科研人员在做针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研发、筛选药物、研发检测试剂等工作。研究所国家病毒资源库承担2019新型冠状病毒样本的收集和标准化入库工作,为高效支撑新冠病原检测方法的确定、病原筛查、试剂盒研发及科学研究等工作贡献了重要力量。
支援黄冈
不只是武汉,湖北黄冈也有一支来自病毒所的2019新冠肺炎病原学检测小分队。
黄冈市的2019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在湖北省排在第三位,疫情严重。为了更好地支援黄冈开展病原学检测工作,同时克服因为武汉交通管控带来的科研人员支援不及时等困难,病毒所领导决定根据已经返回黄冈的科技人员情况,在当地临时组织一支检测小分队。
唐霜是黄冈人,病毒所国家病毒资源库高级实验师,具备扎实的检测技术和很强的生物安全管理能力。1月28日(大年初四)中午,她接到了所领导电话,希望她能够组织当地的病毒所职工和研究生,支援黄冈开展新冠肺炎病原学检测工作。面对黄冈严峻的疫情,唐霜义不容辞地接受了任务。随后,研究所提供给唐霜一份研究所在黄冈的人员名单,她根据就近和自愿原则,迅速组织病原学检测小分队。此时的黄冈市内交通已经中断,唐霜心里有些没底,没想到打出的4通电话都异常顺利,联系的每一位队员都毫不犹豫地答应。数小时内,病毒所2019新冠肺炎病原学检测黄冈小分队集结完成,除唐霜之外,小分队成员还有国家病毒资源库的实验员朱琼和易文富、陈鸣、张赛3位研究生。
唐霜来不及照顾家中生病的孩子,赶忙抓起几件随身衣物就出发,同其他队员一起在1月28日晚住进了黄冈市疾控中心统一安排的酒店,开始过上了紧张繁忙的两点一线的生活。
没想到,这支火速组队的检测小分队刚来就碰上硬骨头。黄冈市疾控中心每天收到的样本量大,但技术人员急缺,队员们最开始每天要工作十六七个小时。然而疫情就是命令,样品来了就要马上做,检测结果对病情判断至关重要,要做到结果上报准确及时。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任劳任怨,咬牙坚持。
回想起这些天的工作,身为队长的唐霜内心满是感动与感激。
“我们有3名党员,有困难党员总是冲锋在前,团队全力协作。”到现场后,小分队遇到了比预期更多的困难,为了凝聚共识,统一思想,小分队成立后不久,应急检测临时党支部党小组也随之建立起来。面对困难,党员带头协调,处理检测工作中的生物安全隐患,规范生物安全管理流程,组织培训,不断优化实验工作流程。
“他们实战经验少,而我们之前不是一个团队的,并不是特别熟悉,我原以为要做很多思想工作,进行更多磨合,没想到他们每个人都很积极主动,我们的工作在一开始就有了一种默契。更难能可贵的是,没有一个人跟我抱怨过。大家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
“确实能代表科技国家队!”一同共事的外单位检测人员这样评价他们。
在工作中,小分队也面临着防护物资紧张的问题,除了当地有关部门积极帮助解决以外,研究所还多方协调,从研究所已有的非常紧张的防护物资中专门调拨,以确保前线检测人员的安全。
现在,来自全国的支援力量陆续到达,小分队的检测工作开始实行三班倒。然而,队员们在一线仍然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精神,常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
“偶尔会给家里人报个平安,他们都很支持我,让我在这边放心。”唐霜说。
黄冈市疾控中心门口的显眼位置,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大字,队员们心里明白:“这就是我们要来干的事,学以致用、报效祖国。”
(作者 :中国科学报 任芳言 陈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