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湖北省海洋湖沼学会2020年学术交流会在水生所成功召开

发表日期:2020-10-28高炜烨来源:水生生物研究所放大 缩小

  1024日上午,湖北省海洋湖沼学会(以下简称学会)2020年学术交流会在水生所召开。此次交流会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学研究中心承办,也是庆祝水生所建所9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交流会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同步进行,超过120人同步参与会议。

  交流会由水生所徐军研究员主持。学会理事长、水生所党委书记解绶启研究员、水生所淡水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洪铸分别致辞。本次交流会共有4个邀请报告。

  来自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李伟研究员为我们分享了关于乌江梯级水库消落区的植物与群落的研究。他指出,当前的中国水库消落区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长江三峡的消落区展开的,但是考虑到不同水库的调节模式会对消落区生态产生巨大影响,三峡的工作成果无法直接套用至其他水库。而乌江全流域的水库几乎涵盖了所有调节模式,为水库消落区生态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样本。关于乌江水库消落区生态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三方面开展,对植物多样性和分布的探究发现消落区物种数因水库类型而异;而从驱动因子、响应因子和输出结果方面分析乌江水库消落区的群落建成和消解,发现水库调节类型是最关键的环境筛;最后利用NPP估算发现大坝建设对初级生产力的最大影响范围为水库中线两侧1km左右。 

 

  来自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的韩德举副总工阐述了过鱼设施及其鱼类行为生态学基础。通过简略回顾我国过鱼设施的建设历史,他总结当下我国过鱼设施建设的主要问题在于:目标不清晰、设计不合理、运行管理差。他认为,目前的过鱼设施建设实践,应当以河流连续统的角度考虑生态恢复,需求主要在群落和生态系统这两个层次中。而鱼类行为生态学能够为过鱼设施建设提供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包括:鱼类行为对各种因子的响应、过鱼对象的筛选、过鱼设施设计建造技术、设施的效果评价等等。最后,他总结了当前过鱼设施设计建造的各种挑战,并展望了我国未来过鱼设施建设的光明前景。 

 

  来自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何绪刚教授分享了池塘零排放圈养模式研究和应用。他提出,根据“养殖容量木桶原理”的假说,当前制约养殖容量进一步提升的短板因子是有害氮素在水体中的累积,背后的根本问题产生于现有的散养模式。为了改善有害氮素的累积问题,可以采用把排泄物、养殖废弃物限定在有限的空间内的思路,改散养为圈养、变肥水养殖为清水养殖。接下来他从系统构成、排污及处理效果、养殖容量扩容效果为大家介绍了他打造的鱼类圈养系统。这套系统在扩大养殖容量的同时还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安全性,能够为使用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后,他总结了圈养模式的优势在于:适应性广、绿色环保、提质增产、增量增收、促进渔业现代化。圈养模式对社会、消费者、生产者、产业而言都是负责任的养殖模式,其前景十分诱人。

 

  水生所宋立荣研究员带来的是对湖泊蓝藻水华机理研究和预防控制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探讨。他简要回顾了学会的发展历程,讲解了作为理论基础的蓝藻水华定义、特征及现状,并以高屋建瓴的视角,通揽了蓝藻水华的研究进展,包括:蓝藻水华发生过程的模拟、预测和毒素预警;比较基因组学揭示蓝藻进化和生境适应、微囊藻基因组解析;水声学方法在蓝藻水华监测中的应用;产毒微囊藻与其半生细菌的相互作用研究;微囊藻群体形成的分子机理初探这五个方面。他还点出了一系列有关蓝藻适应环境并获得竞争优势的生理策略的亮点研究。宋立荣研究员指出,现今的蓝藻水华研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蓝藻水华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蓝藻与营养的关系、在流域尺度上对蓝藻水华的控制、应用生态化学计量法研究元素间的偶联和平衡、湖泊蓝藻水华污染的多样性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等……他总结了现存的水华治理思路和方法,并对蓝藻水华研究的未来趋势做出展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