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水生所在全人工环境中成功繁育的第二代长江江豚满“百天”

发表日期:2019-09-24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来源:水生生物研究所放大 缩小

  921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一头新生雌性小江豚F9C满百天。这是人工环境中出生并成活的第4头长江江豚,也是全人工环境中首次成功繁育的第二代长江江豚,标志着水生所长江江豚繁育保护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产生了新成效。 

  水生所和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为这头小江豚举办了简单而温馨的庆祝活动。水生所曹文宣院士、胡炜副所长,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资环处娄巍立副处长以及湖北省水产局、湖北省林业局、湖北省科协等相关单位负责人,长春街小学的学生代表、媒体和企业代表等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由水生所综合办副主任(主持工作)郝玉江主持。胡炜副所长致欢迎词。郑劲松博士介绍了长江江豚繁育技术新进展以及小江豚的出生和成长过程,王克雄研究员代表基金会发布并启动了“长江江豚后援团”公益项目。与会人员通过大屏幕观看了江豚母女在水池中嬉戏的生活片段,共同祝愿F9C健康成长。 

  该小江豚出生于611日,目前身体健康、发育正常、行为丰富。F9C的妈妈福久(F9),今年11岁,2011年由鄱阳湖引进至水生所白鱀豚馆。爸爸淘淘,今年14岁,20057月在水生所白鱀豚馆出生,是世界上第一头在全人工环境中成功繁育的长江江豚。淘淘出生后一直生活在白鱀豚馆,水生所科技人员通过多年努力和探索,建立了多项繁殖辅助技术,并对这些技术进行了应用,以保障淘淘繁殖行为的正常进行。第二代江豚F9C出生后,科研人员通过亲子鉴定,进一步证实了淘淘与F9的父女关系,同时也证明了全人工环境中繁育的长江江豚能够成功参与繁殖。 

  作为当前长江干流生活的极可能是唯一的水生哺乳动物和食物链的顶端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状况,指示并反映着其繁衍栖息地——长江的生态健康状态。人工环境中的长江江豚繁育技术研究和成功实践,其最重要的价值是籍此深入了解长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行为学、生物声学、营养学等特征,助力长江江豚的自然保护,同时建立综合性、开放性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平台,推进珍稀水生物种保护多学科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 

  四十多年来,水生所一直坚持开展长江江豚的研究和保护工作,除了开展基础保护生物学、繁育保护技术等科研工作之外,还积极参与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迁地自然保护种群的建立和管理,是我国长江江豚保护研究的主要力量和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2017年,农业农村部长江江豚繁育保护研究中心在水生所白鱀豚馆正式挂牌。 

  媒体见面会上,基金会等机构支持建立的第7所“守护江豚示范学校”——武汉长春街小学的师生代表展示了他们手工制作的大贺卡,祝F9C平安健康成长。基金会还启动了“长江江豚后援团”公益项目,社会公众、爱心家庭、爱心企业可以在基金会微信平台留言,选择后援白鱀豚馆饲养的7头长江江豚中的一头,并通过爱心捐赠等形式成为该江豚守护后援团的成员,和众多的国内外热心人士一起为长江江豚的自然保护助力。护基金会将根据后援团成员的意愿,将爱心捐赠用于支持长江江豚繁育研究设施建设和长江江豚的自然保护工作,并接受捐赠人和监管机构的监督。 

 

  活动现场 

 

  胡炜副所长致辞 

 

  郑劲松博士介绍长江江豚繁殖技术进展 

 

  王克雄研究员介绍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相关项目 

 

  武汉长春街小学的师生代表展示了他们手工制作的大贺卡 

 

  武汉长春街小学的师生代表近距离参观江豚(高宝燕摄) 

 

  小江豚F9C和妈妈F9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