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
这不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到“大食物观”。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此次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 我国食物结构面临从主粮向大食物的转变
“大食物观”与过去的“粮食观”相对,是指我们日常摄入的营养品都是食物。过去的食物主要是指粮食,而粮食又容易被片面理解为稻子、小麦等主粮。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老百姓每天吃的东西已经不局限于主粮,还包括肉、奶、水产品、果蔬类等。现在,我们不仅向主粮要食物,也要向“副”食要食物。所以,“大食物观”澄清了以往的一些误解,对当下我们所有依赖的食物作了全面概括,也是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全新阐述。
我们国家已经进入新时代,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营养需求日益多元、全面、均衡,树立“大食物观”就显得非常必要。
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不同阶段。过去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标志是以主粮为主,解决温饱问题。进入工业化时代,家禽、水产等在食物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人们摄入的“副”食其实已经比主粮多很多。这样形成了所谓的大农业。大农业分为两大类,一是种植业,一是养殖业。越发达的国家,养殖业总产值就会越早超过种植业总产值。根据我国的农业发展统计,我国在2015年左右就已经实现养殖业和种植业的交叉拐点,种植业一直在上升,但是曲线比较平滑,而养殖业发展迅速,增长曲线陡峭,其中水产养殖业增长最快。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养殖业也会更加智能化、集约化,产值会保持快速增长,以后在食物结构中的占比会更高。这意味着,我国的食物结构已经面临着一个从主粮向大食物的转变,相较于主粮的碳水化合物,肉类蛋白质更重要。
几十年前,普通老百姓的食物80%以上来自主粮。我们年轻时,一碗米饭配点咸菜甚至一点辣椒,或者酱油拌饭,就是一顿。而现在,日常吃饭一小碗饭一大桌菜已经很寻常。所以,“大食物观”的提出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通过“大食物观”,既保证吃的东西足够丰富,也保证吃到嘴里的所有东西都是安全的、有营养的。“大食物观”是新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生产能够满足老百姓的多样化需求。在科学指导下,老百姓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 “粮食观”是吃饱“大食物观”是吃好、吃得安全
当前环境下,我们更要讲食物安全,而不仅仅是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常常等同于主粮安全。主粮安全很重要,但不够,还有很多东西和主粮一样重要。在“大食物观”之下,主粮、“副”食都要抓。保障老百姓的饭碗,不仅仅是过去的主粮安全,而是要保证整个食物安全。“大食物观”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强调了主粮的重要性,强调主粮和其他食物的均衡发展。
从“粮食安全观”到“食物安全观”,不仅仅是思维的改变,也是要求抓农业时注重主次、主副搭配,考虑农林牧副渔的均衡发展,这将对农业政策的制定、调整、保障,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解决温饱,走进小康,走向富裕,近20年来,我国畜牧、家禽、水产产业的快速发展给老百姓的食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促进了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粮食观”是吃饱,“大食物观”是吃好、吃得安全。
大食物的发展减轻了主粮的压力。我们讲粮食安全一定要防范别人在主粮上、种业上“卡脖子”。历史经验显示,国际上往往是主粮相对容易囤积居奇。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常常利用危机操纵主粮价格,低囤高卖,危害很多国家的粮食主权。而食物安全相对于粮食安全,应该说更安全了,所有的食物安全都会统筹考虑。因为它更强调均衡,多头并举,难以人为操控,可分散主粮的风险,可对冲主粮“卡脖子”的危机,更能够“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 “大食物观”对生态更友好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延续
“大食物观”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江大保护”等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延续。“大食物观”的本质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农业现代化均衡发展。在最初的渔猎时代,老百姓就有朴素的观念,什么时候该狩猎,什么时候该保护,不能捕猎幼兽,不能竭泽而渔。其实,这就是一种与生态观紧密相连的食物观。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向自然过度索取,是一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获取食物的方式。“大食物观”则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紧密相连的生命共同体,向山水林田湖草要食物,但不是无度索取,而是在有序合理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让它们更有效地为人类提供食物。“大食物观”对生态更友好。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本文由长江日报记者周劼采访整理,首发于长江日报2022年3月11日第5版,网址链接:http://cjrb.cjn.cn/html/2022-03/11/content_2256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