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长江日报】打破壁垒跨界研究长江生态大保护是一大创新

发表日期:2019-07-05来源:水生生物研究所放大 缩小

  6月20日,“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武汉市驻点跟踪研究办公室”(简称“长江武汉驻点办”)挂牌启用,标志着武汉市启动了全新的长江大保护科研机制,聚集本地区强大的科研力量,加强行政管理和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集成大数据平台,形成大平台大共享大协作,构建支撑长江大保护的科技格局。

  “长江武汉驻点办”采取跨地域跨行业的共建模式,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牵头,武汉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武汉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等8家单位组成。

  各单位将通力合作,打破专业壁垒,将各自的技术与资源优势互补,携手开展长江生态大保护修复和武汉市水体污染防治工作。

  如此多的顶级机构在一起,如何超常规地展开工作,尽快地拿出研究成果和现实的解决办法?

  最近一段时间,武汉市驻点跟踪研究办公室主任、中科院水生所徐栋博士工作“有些忙”,笔者约了好几次,才在中午会议和现场调研间歇时间,“逮着”他完成采访。

  驻点工作模式起源于哪里?

  驻点工作模式框架的源头,来源于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2017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由原环境保护部(现生态环境部)牵头,有生态环境职责的多部门和单位协作,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重点行业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术等难题开展集中攻关,并设立专项资金。

  原环境保护部随后按照“1+X”模式成立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组建了由200多家单位、近2000人组成的科技攻关团队。攻关项目实现了机制体制、“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数据资源共享这三大创新。

  800多名科研人员深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开展长期驻点研究和技术指导。设立专家团队,打破了单位之间的限制,强调各单位在一个问题上的不同角色的分工协作精神,取得较好的效果。

  此次长江大保护驻点工作,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科学研究新渠道,这一跨界治理水环境的驻点模式,是全球水环境治理的一大创新。

  8家科研机构是怎么选出来的?

  这8家单位是既跨界又各有特色的科研单位,比如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测地所”),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在研究时,不能盯着某一个湖、某一个长江断面,而是要有流域(尺度)的概念,流域尺度概念下的水体治理,大地测量、区域遥感与环境科学及其交叉领域,这就是测地所遥感技术的优势,面对特定的水质问题,不仅仅关注水体本身的问题,还要关注到水体周围岸上的问题,岸上的人以及经济发展涉及的开发问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地质环境分析方面具有优势,地质环境保护、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地表水、湖泊水体、长江水体联通问题分析、解决水体污染问题,都需要从地下水分布、地质环境保护等宏观尺度开展工作。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简称华南所),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与水污染灾害事件之后的跟踪和应急处置,华南所在这方面特别擅长,长江沿线岸线和航道很长,如发生船舶触礁破损进水翻覆导致污染物泄露,面对这类突发事件,华南所的科研优势对于突发污染性事件的处置有很大帮助。

  8家单位怎么打通渠道一起工作?

  按照国家生态环境部的统一要求,这8家单位的科研人员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上,都要长期驻点跟踪工作。要有专设办公室,设专人专岗投入工作。还要跟踪研究,要围绕一个驻点城市所遇到问题作导向和龙头,以解决问题开展工作。

  驻点工作任务有哪些?

  驻点研究工作主要取决于当下长江武汉段所面临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任务,面对实际问题,曾经做过或正在做的工作成果不再沉睡在科研院所,应该拿出来服务于政府决策,各单位打通工作机制、通力合作,认清自己在驻点工作中的任务和角色。

  就拿湖泊排口排查这项正在开展的工作为例,按照生态环境部的指示要求全面推行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围绕“查、测、溯、治”4项重点任务,对辖区内的入河湖排污口进行更加细致的拉网式排查,并通过监测,对各排污口进行溯源分析,建立“一口一策”,整治完成一个销号一个,在年底前完成此次试点工作的全部内容。不仅要作具体的排查,还计划从4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要制定排查工作的目标和定位,也就是排查需要达到什么目标,驻点专家团队协助相关部门制定了湖泊排口排查工作技术指南并在全市各区培训推广,可以称之为这项工作的顶层设计。二是全市重点湖泊的排口排查工作的核查,检查各区湖泊排口排查工作到底是否严格按这个技术指南进行。三是溯源分析,这涉及很多方面工作,对污染源的分析将是海量的数据分析过程。四是整治方案的提出,如具体的一湖一策治理方案等。

  有哪些全新治理水环境的方式和手段?

  中科院水生所此次驻点工作中,将会使用搭载了高光谱成像技术研发的非接触式水体要素多参数遥测设备的大型行业应用无人机,采用“开放式多模型融合算法”,实现了水体叶绿素a、藻蓝素、悬浮物、总氮、总磷、透明度、COD、氨氮、溶解有机物、植被覆盖度、污染口、黑臭水体等水质水生态多参数的同步提取和高精度测量。现在可以利用该套高光谱成像设备和技术做排污口的排查,对于隐藏在水下和草丛中的排污口也能识别。采用可视化深度揭示污染物和黑臭水体空间分布与污染程度等信息,可为环保执法提供直接证据。

  还会用到无人船监测技术,拥有人工智能技术的无人船,可实现对排污暗管的动态巡查、影像实时传输、后台数据分析等多种功能,全方位地监测水质污染和暗管的实时情况,为加强水环境治理水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障。

  还会用到排口调查机器人。其中一种排口调查机器人采用无线与有线相结合的控制系统,能够在地下排水管网、城市暗河暗渠中带水作业。同时集成了声呐、CCTV、有害气体检测等功能模块,可以及时发现管道雨污混接、偷排漏排等问题,实现精准定位、逆向追踪溯源,直至污染源头,助力从根源上消除黑臭水体和进行排口整治工作的精准实施。

  (刊于长江日报2019年7月5日第14版,网址链接:http://cjrb.cjn.cn/html/2019-07/05/content_138830.htm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