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中国日报】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发布中非科技创新合作新成果

发表日期:2019-03-25来源:武汉植物园放大 缩小

  中国日报3月23日电(记者 张之豪) 2019年3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简称“中-非中心”)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暨2019年度工作会议在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光谷园区举行。会议对依托中-非中心平台开展的各领域对非科研合作项目的2018年度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评估,并集中发布了中-非中心成立以来对非科教合作的亮点成果。

  参会的学术委员、各项目负责人及相关研究和工作人员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南京分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19家中科院院属单位。在会上,中-非中心的14个对非合作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分别就2018年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工作计划向学术委员会作了详细汇报,项目涉及非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地理遥感与数字信息、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监测、病原微生物调查,以及现代农业示范推广等五个领域,涵盖了非洲国家重点关注现实问题的方方面面。

  武汉植物园副主任、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青锋研究员介绍了中-非中心2018年的工作进展及成立以来取得的主要成绩。

  王青锋介绍,继写入《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后,中-非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被再次列入《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2018年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同志对肯尼亚访问期间考察了中-非中心并给予高度评价。充分体现了中非双方政府和人民对科教合作的高度重视与期盼,以及对中-非中心工作的肯定。

  王青锋说,中-非中心成立六年来,在外交部、商务部、财政部、科技部、环保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中科院的统筹下,与非洲合作伙伴密切合作,顺利地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并正式启动运行,科研和高等教育合作也取得了可喜进展,为中非科技创新伙伴关系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

  比如,中-非中心五年多来共联合实施了48项科学合作研究项目,与非方开展了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分布、土地利用等方面科学考察60余次,联合出版学术著作6部、合作发表研究论文258篇,主办各类学术研讨及培训班22次,着力提升非洲国家科研技术水平;同时为非洲各国杰出青年学者提供研究资助或来华进修奖学金,招收培养149名硕士博士研究生,通过各种形式增进中非互信与了解,促进中非人民民心相通。

  一直以来,在一些针对非洲特点和难点的问题领域,中-非中心所开展的基础性合作研究对改善非洲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中非共同绿色发展是具有长远意义的。在农业发展方面,中-非中心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乌干达、苏丹等国开展了优质农作物试验性种植,成功筛选出适合肯尼亚种植条件的杂交水稻品种3个;在肯尼亚建设标准化葡萄栽培示范基地,实现了葡萄的本地化种植与生产;在肯尼亚、南苏丹、埃塞俄比亚等国完成了甜高粱示范种植和优良品种筛选,增产30%以上。

  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与可持续利用方面,中-非中心科学家深入野外,挑战极限,与肯尼亚科学家共同编研首本《肯尼亚植物志》;建设“肯尼亚药用植物园”,合作研发的部分药用动植物天然产物的开发利用已进入商业化阶段。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与非方联合建设非空间大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统,利用现代化遥感信息技术为肯尼亚土地利用和生态环保规划提供基础科学数据;开展东非水资源环境调查和西非防沙治沙综合防护体系建设,为绿色非洲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

  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向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引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反盗猎综合装备系统,为犀牛和大象等动物的保护配备“千里眼,顺风耳”。

  王青锋介绍,中-非中心现已建成以肯尼亚为大本营,辐射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埃塞俄比亚的东非合作网络平台,与10多个非洲国家近20家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中-非中心的创新合作模式体现了中非互利合作的全面升级,是从基础设施援建升级成为更加开放的、更具科技含量的科技、管理、教育等“软”性合作,将进一步加深中国和非洲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促进中非友谊向深度发展。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中-非中心)是根据中肯两国政府间换文,由中国援助肯尼亚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机构,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发展中国家”境外机构之一。中-非中心于2013年5月3日由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成立,其建设和发展受到中非双方的高度重视,两次被列入《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