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图为:胡强(左一)在微藻生物能源中试生产线。(中科院水生所供图)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孙慧 实习生 程哲
“小小微藻看似不起眼,但它作为新一代的生物能源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5月3日,武汉东湖边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里,研究员胡强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他和团队建成的国内首条微藻生物能源中试生产线,可用微藻炼制生物柴油、汽油、航空煤油,进行二氧化碳捕获和废水处理,并为保健品、药品、饲料提供原料等。
微藻是一类古老的低等植物,在陆地、淡水湖泊、海洋中分布广泛,是地球大气层中氧气的最初来源。在显微镜下,藻类就像一个微型工厂,其油脂含量比油菜籽、花生的含油量高2到3倍,比玉米高近10倍。在世界微藻研究领域,胡强和他的团队所从事的研究曾被2008年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当年全球最有影响力的50项发明之一。归国前,胡强任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终身教授,他和团队曾在美国建立微藻生物能源中试生产线,他领导的实验室是美国最早的微藻能源研发基地。如今,这支团队在东湖边“种”新能源。他说:“种藻和种粮食、种蔬菜是一样的,我们的初心就是要在国内种出绿色油田。”
美国“科研天团”整体迁移武汉
“与世界能源大国以及我国巨大的能源消费量相比,我国的能源储量相对较小,所以寻找新型可持续替代能源迫在眉睫。”谈及当初放弃国外工作毅然回国从事藻类能源研发的决定时,胡强说:“就是义无反顾,一心只想回国,利用自身在国外积累的经验为国家做点贡献。”
2013年7月,水生所藻类生物技术和生物能源研发中心在武汉成立。该中心由水生所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合作共建,致力于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模式,探索和解决微藻生物质领域重大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胡强放弃美国的一切,担任该中心主任。
韩丹翔研究员、张学治研究员、龚迎春副研究员、韩国籍专家尹康燮等4人都是胡强在美国的科研团队成员,一起跟随胡强的脚步来到武汉。韩丹翔说,离开了曾经熟悉的生活环境,放弃了更加优厚的薪金待遇;团队中韩国专家更是带着妻儿“背井离乡”,需要适应新环境和克服语言压力,这些都需要很大的牺牲和勇气,但大家从未后悔过,而是并肩战斗,攻坚克难,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推广微藻资源在中国产业化发展。
种出“绿色油田”来
微藻虽好,但利用微藻单纯生产生物柴油成本太高。胡强团队专门针对生物质发电厂的烟气和电厂灰处理开发出了新版微藻技术,不仅可以脱去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去除电厂灰中残余的无机元素,降低环境污染,而且可以将电厂灰和烟气作为免费营养源,用于培养微藻生物质并生产上等生物油脂和其他高附加值产品,并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带来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所以本项目希望能够跟湖北省相关企业在保健品、食品、饲料等领域加强合作,将微藻产品推向市场。
在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该中心建成了占地50亩的微藻中试生产基地,有先进的全套设备、大型生物反应器、系统集成、大型温室、厂房、下游处理加工车间等。下一步,该中心将在武汉梁子湖畔,建成微藻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微藻产业化进程。
5年来,从5人的核心团队到如今约80人的人才队伍,从美国到国内,从科学研究到探索能源与资源产业化建设,这支团队汇集了国内外微藻生物技术和生物能源领域内的各类人才,组建了一支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创新团队。17项实用新型以及4项PCT成功实现了科学研究的转化,51项发明专利贯穿微藻产业链全流程。
胡强介绍,该中心现在拥有国际一流示范平台,世界先进的微藻全产业链技术,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必要前提。下一步,希望科研成果能尽快在湖北转化。
(刊于《湖北日报2018年5月4日第11版,网址链接: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80504/hbrb3244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