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科技日报】刘建康:一生为鱼

发表日期:2017-11-20来源:水生生物研究所放大 缩小

  本报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孙 慧 

 

  留声机

  生在吴越水乡,工作在荆楚大地,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刘建康跟水打了一辈子交道,和鱼做了一辈子朋友。

  他主持开展了最系统、最完整的长江鱼类生态调查工作;他领导开展了武汉东湖生态学研究;历时40余年,确立了我国湖泊研究在世界湖沼学界的重要地位……

  11月6日,这位百岁老人离开了我们。11月12日上午,大家纷纷来到武昌殡仪馆送别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淡水生态学奠基人、鱼类实验生物学主要开创者——刘建康。

  国际学术界知道刘建康这个名字,是在1944年。那一年,他在一份刊物上署名发表了《鳝鱼始原雌雄同体现象》论文。

  1941年,刘建康在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工作。当时,为躲避战乱,研究所内迁至重庆附近的北碚镇,生活十分困难。大伙想吃鱼却买不到,于是晚上到农田里去捉鳝鱼。

  刘建康想:如果采用人工养殖的方式,就能让大伙吃上更多的鳝鱼。于是,他挖了一个鱼池,并买来一批大鳝鱼投进池中。养了一年,池中的鳝鱼没有生殖,第二年依旧如此。“为什么这些鳝鱼都不生殖呢?”他将这些大鳝鱼杀掉一看,发现全为雄性。他又从市场上买了数百条小鳝鱼,宰杀后发现:小鳝鱼全是雌的。

  通过研究,他得出结论:鳝鱼刚生下时全是雌的,长大以后逐渐变成雄性。

  1944年,他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发表,受到国际动物学界的高度关注。1947年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专题评论,称这一发现“提供了新的和有趣的有关低等脊椎动物性别决定机制的证据”。

  这一评价,对时年30岁的刘建康是极大的鼓舞。从那时起,刘建康坚定了一生为鱼的信念。

  建国前,我国没有系统的鱼类生态学专著。1954年,刘建康随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迁至武汉后,上级把研究梁子湖鱼类生态学的任务交给了他。

  接到任务后,他与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的专家密切合作,在长江上、中、下游设立调查站,调查站上游设在重庆的木洞,中游设在宜昌,下游设在崇明岛。为了让调查得来的数据翔实可靠,刘建康时常往返三地,反复核实、比对物种。

  经过20余年的研究,汇集多位科研人员智慧的《长江鱼类》一书于1976年问世。全书共计40余万字,记录了200多种鱼类生长习性。这是我国首部淡水鱼类生态学专著,为日后论证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对鱼类生态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1970年后,刘建康主持了水生所与东湖养殖场合作的东湖渔业增产和稳产高产试验,提出了调整放养对象、提高鱼种规格、改进拦鱼设施、控制凶猛鱼类和改革捕捞技术这5项措施,使东湖鱼产量连增7年。

  晚年,刘建康又关注起“生态鱼”。在东湖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忧心东湖水污染问题。他提出饲养鳙鱼、鲢鱼治理东湖的生物操纵方案,东湖水质因此得到部分改善。该项研究成果还在滇池、巢湖水污染治理中得到应用。

  (刊于《科技日报》2017年11月20日 第5版,网址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7-11/20/content_382222.htm?div=-1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