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武汉病毒所张波团队在埃博拉病毒的病毒载体疫苗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发表日期:2024-09-10来源:武汉病毒研究所放大 缩小

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张波研究员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Therapy发表了题为“Rational design of self-amplifying virus-like vesicles with Ebola virus glycoprotein as vaccin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为开发安全、高效的埃博拉病毒疫苗提供了新的策略。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OV),属于丝状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是一种具囊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EBOV作为一种烈性病原体,感染人类可导致严重的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 ,EVD),平均死亡率约为50%,对公共卫生安全和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自1976年在非洲被首次发现以来,EBOV备受全球高度关注,尤其在2013-2016年和2018-2020年的埃博拉疫情大规模暴发后,该病毒的危害性愈发凸显。近些年,尽管EBOV疫苗及抗体药物已获批上市,但在西非多地仍然有EVD病例的报道,并伴随着其他高致病性丝状病毒的陆续暴发。因此,为了有效地应对这类高致病性病毒的暴发,开发和储备多样化的疫苗和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基于甲病毒自复制RNA(Self-amplifying RNA ,saRNA)的病毒样囊泡(Virus-like vesicles ,VLVs)新型疫苗策略,构建了编码表达埃博拉病毒关键抗原蛋白的疫苗候选株eVLVs(图1)。eVLVs可在体外自主复制扩增,稳定表达EBOV糖蛋白GP与基质蛋白VP40,具备良好的抗原性。进一步动物评价结果表明,相较于已批准上市的VSV-EBOV减毒活疫苗,eVLVs展现出更高的安全性:感染接种免疫缺陷小鼠也并未引发显著的临床疾病。更重要的是,eVLVs免疫可刺激小鼠同时产生高水平的EBOV特异性抗体与IFN-γ CD8+ T细胞免疫应答;单次免疫eVLVs即可为替代小鼠模型提供完全的攻毒保护作用,使其免受病毒的致死感染。综上所述,该研究表明eVLVs可作为一种具有良好应用潜力的EBOV疫苗候选株,证实了VLVs策略应用于丝状病毒科的可行性,为未来通用性疫苗平台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图1 一种埃博拉病毒自复制型病毒样囊泡疫苗的构建及免疫保护评价

武汉病毒所博士后张宏庆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张波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武汉病毒所关武祥研究员、邓菲研究员、袁志明研究员等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材料。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ymthe.2024.08.026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