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近日,武汉植物园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命名了在贵州梵净山发现的凤仙花属植物一新种:泡萼凤仙花(Impatiens bullatisepala G.W. Hu, Y.Y. Cong & Q.F. Wang)(图1);同时与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合作,在湖南省隆回县发现蜘蛛抱蛋属一新种:隆回蜘蛛抱蛋(Aspidistra longhuiensis G.W. Hu, Zhi Wang & Q.F. Wang)(图2)。两新种描述和命名相关文章均在Phytotaxa上正式发表。
凤仙花属(Impatiens)隶属于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该科还包含有水角属(Hydrocera)。水角属为单种属,只有水角(Hydrocera triflora Wight & Arn.)一种。而凤仙花属种类非常丰富,到目前为止,本属已记载有约1000多个物种,且仍不断有新物种被发现。此属植物花冠的颜色和形态具有极大的多样性,被称为“双子叶植物中的兰花”,极具观赏价值。凤仙花属植物主要分布于热带非洲、马达加斯加、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喜马拉雅山脉东麓和亚洲东南部地区。我国作为凤仙花属植物的分布中心之一,具有丰富的凤仙花植物资源。目前为止,我国已记录有约280种凤仙花属植物,其中约3/4的种类为我国特有,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蜘蛛抱蛋属(Aspidistra)隶属于天门冬科(Asparagaceae),共报道有200多个物种,其中大多数种类为近20年内所发现、命名和发表。该属为亚洲特有属,多数分布在中国和越南,一些物种在老挝、泰国、印度、日本和马来群岛也有分布。蜘蛛抱蛋属的花在形态和颜色上表现出极高的多样性,因此在物种水平上很难区分。
早在2006年10月,胡光万在贵州省梵净山进行野外考察时,就发现了本种凤仙花,它的侧萼片背面具泡状突起,明显不同于属内现有的已知种类。由于当时没有采集足够的研究材料,不能准确鉴定该种。于是于2018年9月,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派遣彭帅等人前往同一地点,采集到了足够的研究材料。进一步研究和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见草本种子植物图鉴》中,该书作者将其鉴定为齿萼凤仙花(Impatiens dicentra Franchet ex Hook.f.)。通过形态比较发现,该种和齿萼凤仙花形态相差较大。进一步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后,最后确定该种为凤仙花属的新物种。于是,根据本植物侧萼片具泡状突起的特征,将其命名为泡萼凤仙花(Impatiens bullatisepala G.W. Hu, Y.Y. Cong & Q.F. Wang)。这是武汉植物园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发表的第二个凤仙花属植物新种,中国凤仙花属植物又增加了新的物种。
在湖南省西南部隆回县的野外植物学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独特的蜘蛛抱蛋属植物,其叶线形、花深紫色,与已知的蜘蛛抱蛋属植物均不同。经过解剖鉴定、查阅标本和相关文献后,研究人员推断该植物是一个新种,并根据其模式产地将其命名为隆回蜘蛛抱蛋(Aspidistra longhuiensis G.W. Hu, Zhi Wang & Q.F. Wang)。该种目前已知的分布地只有其模式产地:中国湖南省西南部。隆回蜘蛛抱蛋在叶形、叶的排列方式(叶长线形或近线形,2-5枚簇生)、花被筒颜色形状(钟状,略带紫色或深紫色)及雄蕊位置(着生于花被筒基部或与花被裂片对生)上与长叶蜘蛛抱蛋(A. longifolia Hook. f.)、海南蜘蛛抱蛋(A. hainanensis Chun et How)最为相似。但本新种柱头近圆形,红紫色,上表面具三叉形或十字形柱头缝,将柱头上表面分为三或四块区域,每块区域具一白斑,缝缘流苏状;柱头边缘波状浅裂,裂片6或8枚,反卷。与其它两种明显不同而容易区分开。
泡萼凤仙花(Impatiens bullatisepala)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1646/phytotaxa.500.3.5
隆回蜘蛛抱蛋(Aspidistra longhuiensis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1646/phytotaxa.510.1.10
图1. 泡萼凤仙花(Impatiens bullatisepala G.W. Hu, Y.Y. Cong & Q.F. Wang)
图2:隆回蜘蛛抱蛋(Aspidistra longhuiensis G.W. Hu, Zhi Wang & Q.F. W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