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近日,免疫学国际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病毒资源库邓菲研究员团队在CCHFV敏感细胞系研究方面的最新文章,文章题为“Differential Cell Line Susceptibility to 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CCHFV(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是一种高致病性蜱传布尼亚病毒,广泛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在我国又称新疆出血热病毒,在西北地区零星暴发,引起局部流行。CCHFV感染能引起人发热、出血以及多器官的功能衰竭,进而导致死亡,致死率高达30%,且目前缺乏有效的疫苗和特异性药物,给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对于CCHFV的有限认识大多是基于临床病例和流行病学研究,CCHFV致病机制尚不明确,其研究进展缓慢主要受限于对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需求,以及合适的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的缺乏。尽管CCHFV可以感染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和肾细胞等,但CCHFV对不同物种、不同组织器官来源的细胞感染敏感性差异仍有待全面阐明。
本研究利用经乳鼠扩增的CCHFV分别感染16种来源于肝、肾、脑、肺等器官的人源细胞系和6种哺乳动物细胞系,通过综合评估病毒感染后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病毒载量、感染细胞中病毒蛋白表达水平、细胞生长曲线、细胞病变效应等,对CCHFV的感染敏感性进行测试。发现来源于CCHFV主要靶器官的肝脏(肝癌细胞Huh7)、肾脏(人肾上腺皮质癌细胞SW-13和人胚胎肾细胞HEK-293)、脑(恶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U-87 MG)和血管(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细胞系可以支持CCHFV相对较高水平的复制,是CCHFV易感细胞系,适用于CCHFV在各自组织器官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抗病毒药物评估。来源于哺乳动物的细胞系也可支持CCHFV复制,并显示不同的敏感性,提示这些动物可能在CCHFV传播过程中作为中间宿主发挥作用。
研究结果将促进对CCHFV发病机制和传播的理解,为优化CCHFV基础研究的体外实验提供了参考,并有利于CCHF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的设计。
武汉病毒所戴诗雨博士后和吴巧丽实验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邓菲研究员和沈姝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2018YFE0200402, 2019YFC1200700)、国家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科技重大专项(2018ZX10734-404),以及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战略能力建设项目(KFJ-BRP-017-06)的支持。
文章链接: https:// doi.org/10.3389/fcimb.2021.648077
图. CCHFV对不同组织器官来源的人源细胞系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