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标本是鉴定物种的重要依据,也是了解物种空间分布的重要数据来源。标本采集信息的完整性对于区域内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区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标本信息完整性的评估以及采集格局的成因却很少受到关注。
热带东非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认识植物采集的空间格局以及确定优先采集区域,这对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及保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武汉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与进化学科组的研究人员通过整合《热带东非植物志》记录的植物标本采集信息以及GBIF和RAINBIO等大型在线植物分布数据库,构建了热带东非地区(包括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五个国家)的超过16100种(248个科,2305个属)植物详细分布的数据库。
通过统计在0.25°栅格内的植物采集密度和潜在物种丰富度,进行了栅格内的植物采集完整性的评估。研究发现热带东非地区的植物丰富度和采集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极不均匀,约有16%的地区为零聚集区,超过一半的地区采集不完整。物种的丰富度以及采集的便利性(道路和人口密度)是吸引采集者的主要原因,而国界、安全性对植物采集起了负面影响。
同时,该研究还发现即使在物种丰富度高的区域仍然有大量潜在物种需要被发现。而在热带东非的如此采集不完整的区域,选择优先调查区域有利于快速补充区域内植物信息数据,也有利于物种的发现和保护。该研究确定了在坦桑尼亚南部、肯尼亚西部以及与坦桑尼亚和乌干达边境等区域进行优先采集,同时建议东非各国加强标本数字化和采集等方面的合作。
上述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项目(Y323771W07 和 SAJC201322)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1800176)的支持,研究结果以“Inventory incompleteness and collecting priority on the plant diversity in tropical East Africa”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Biological Conservation上。武汉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与进化学科组博士研究生王生位为论文第一作者,周亚东副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6320719310390
热带东非标本采集密度(a),采集不完整性(b)以及采集优先区域(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