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园地
4月8日,武汉市正式“解封”,在经历了数十天与疫情抗争的日子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药物筛选临时党支部青年党员潘晓彦助理研究员依然清晰地记得最初了解到“不明原因肺炎”时的场景。那是2020年1月初,在网络上关于“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发酵之后,团队负责人将潘晓彦和同事召集到办公室,开了一个短会。凭借多年从事病毒和传染病研究的经验,团队负责人告诉他们:“这次,可能要打一场硬仗。”因此,在接到疫情防控科技攻关任务时,已有11年党龄的潘晓彦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以疫情不退、战斗不止的决心,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尽己所能,为科技战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疫情暴发正值春节假期,实验室已有部分职工和学生放假回家,试剂耗材的供应商也陆续不再供货。面对人手不足、物资短缺的状况,团队负责人在对现有条件和疫情发展趋势进行谨慎分析后,明确了团队抗击疫情工作的科技攻关“要做当前疫情最急需的研究,要做我们最擅长的工作。”
潘晓彦曾经的理想是做一名医生,面对这次疫情,自己虽然不能像医生一样在临床一线守护生命,但作为科研人员却可以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她想到,自己从南方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在武汉病毒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期间开展过烈性病原的马抗血清研究,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研究体系,同时也与相关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而马抗血清作为一种经典的生物制品,在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往无前,将问题各个击破
要实现上面的设想,不仅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克级重组RBD蛋白的表达,还需要免疫马来生产血浆,这些都需要联合相关单位一起进行。由于团队负责人身兼研究所党、政、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多个管理职务,团队同时还承担了多项科研任务,因此,马抗血清的研究及与相关单位沟通工作全部要靠潘晓彦一个人进行。她立即与之前合作过的国内最具经验与实力的马抗血清生产公司——上海赛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了联系,并很快就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同时,武汉友芝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在得知潘晓彦需要大量表达重组蛋白时,也主动提出可以用他们的哺乳动物细胞高密度发酵技术来制备。研究项目的合作框架搭起来了,但还有无数细节需要一步步完善,还有更多问题亟待解决,她一刻也不敢停歇。
武汉友芝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发酵车间
随着武汉市的交通管控升级,潘晓彦的研究工作也是困难重重。蛋白表达质粒的扩增缺少感受态细胞,而试剂公司无法送货,她只能亲自去取;蛋白表达缺少培养基和转染试剂,她往返三十公里送到光谷生物城;蛋白的体内有效性测试需要小鼠,常规途径无法购买,她想方设法赶到二十公里外的研究所郑店园区才得以解决;抗体样品滞留在快递中转站,为了尽快拿到抗体检测活性,来不及等快递员投递,她亲自在堆积如山的包裹中一件一件地找;疫情期间吃饭问题难以解决,为了一起工作的伙伴能按时吃上饭,她冒着鹅毛大雪上门去取外卖……问题一个接一个,但她坚信,“靠自己努力能解决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
在工作中披荆斩棘的潘晓彦,面对家人却是满怀愧疚。疫情初期,住在黄梅老家八十多岁的爷爷突然病危,而正处于研究工作关键阶段的她没来得及见爷爷最后一面;大年三十,她守在实验室对第一批重组蛋白做构象验证,没能和同住武汉市黄陂区的家人吃一顿团圆饭……潘晓彦的丈夫是武汉市人民警察,也奋战在抗疫第一线,凌晨还要在交通卡口执勤。战疫至今,他近两个月多在办公室睡折叠床。虽然不能时常见面,但他们的心始终在一起。他们在不同的战场战斗,却有着同样的坚守。
成品出来了,她的失眠才结束
2020年2月1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对马匹成功实施了第一次免疫。然而,每天看着数以千计的新增确诊人数和不断增加的死亡人数,潘晓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寝食难安。她知道,研究的进度还要加快再加快,马抗新冠病毒免疫球蛋白早一天研制出来,就有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那么,就必须采用最优的免疫策略,缩短免疫间隔时间。
上海赛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大丰子公司马场
但在科研人员的思维中,每一个条件的改变,有使结果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也有使结果朝着坏的方向发展的风险。为此,潘晓彦考虑了各种可能性,经过认真探讨、反复研究,决定将常规的等量免疫原调整为免疫原剂量成倍递增,将两周的免疫间隔时间缩短到6-12天。最终,实验证明,这种免疫策略可在短时间内刺激马匹产生很高中和滴度的抗新冠病毒抗体。确定免疫策略后,大量采集马血浆,又经过两天一夜的加班赶制,马抗血清厂家生产出了200余支成品用于临床前研究。
2020年3月1日深夜,潘晓彦收到了灌装贴标的马抗新冠病毒免疫球蛋白成品图片,每天都拼尽全力的她这才稍稍松了口气,睡了个好觉。在这之前,她已经连续失眠数个星期,每晚到凌晨三四点都无法入睡。
抗新型冠状病毒免疫球蛋白F(ab’)